三、開展清潔柴油車行動
(一)加強新生產車輛環保達標監管。嚴格實施國家機動車油耗標準。嚴格落實營運重型柴油車燃料消耗量達標核查,不滿足標準限值要求的新車型禁止進入道路運輸市場。(省交通運輸廳牽頭)嚴格對照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實施機動車大氣污染物排放源頭管控,2019年7月1日起,提前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燃氣車輛。(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強化機動車環保信息公開。機動車生產、進口企業依法依規公開排放檢驗、污染控制技術和汽車尾氣排放相關的維修技術信息。生態環境部門按照職責加強在機動車生產、銷售和注冊登記等環節的監督檢查,指導監督排放檢驗機構嚴格開展柴油車注冊登記前的排放檢驗,通過國家機動車環境監管平臺逐車核實環保信息公開情況,進行污染控制裝置查驗、上線排放檢測,確保車輛配置真實性、唯一性和一致性,2019年基本實現全覆蓋。(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
嚴厲打擊生產、進口、銷售不達標車輛違法行為。在生產、進口和銷售環節加強對新生產機動車環保達標監管,抽查核驗新生產銷售車輛的車載診斷系統(OBD)、污染控制裝置、環保信息隨車清單等,抽測部分車型的道路實際排放情況。對省內本年度生產(進口)主要車(機)型系族抽檢率達到80%以上,覆蓋全部生產(進口)企業;對非我省生產但在省內銷售的主要車(機)型系族的年度抽檢率達到80%。嚴厲打擊污染控制裝置造假、屏蔽OBD功能、尾氣排放不達標、不依法公開環保信息等行為,對銷售環節核查發現的不符合要求的非免檢新車強制退回生產廠家。生態環境部門將檢查超標線索移交市場監管、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部門,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對違規生產企業處罰并向社會公開,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違規銷售企業處罰并向社會公開,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部門分別負責上報有關部門撤銷車輛產品公告和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達標公告,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督促認證機構依法暫?;虺蜂N強制性產品認證,并按照國家要求,督促生產、進口企業及時實施環境保護召回。新生產銷售柴油車型系族抽檢合格率達到95%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青島海關、濟南海關、省市場監管局、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二)加強在用車監督執法檢查。加強在用柴油貨車聯合執法檢查。推進治超聯合執法常態化、制度化,加大對超限超載行為的監管處罰力度,嚴格實施“一超四罰”,推進治超“非現場執法”。實施信用治超,對嚴重違法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牽頭)
構建完善部門聯合監管執法模式。構建生態環境部門負責檢測取證、公安交管部門負責依法處罰、交通運輸部門負責監督維修的聯合監管執法模式。通過路檢路查,加強對超標排放車輛的取證和處罰。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應將本地超標排放車輛信息以信函或公告(在政府網站發布)等方式及時告知車輛所有人及所屬企業,督促限期到與交通運輸和生態環境部門聯網的具有相應資質能力的維修單位進行維修治理,經維修合格后再到排放檢驗機構進行復檢,公安交管、交通運輸部門應當協助聯系車輛所有人和所屬企業;對于登記地在外省(區、市)的超標排放車輛信息,各地應及時上傳到國家機動車環境監管平臺,由登記地生態環境部門負責通知和督促。未在規定期限內維修并復檢合格的車輛,生態環境、交通運輸部門將其列入監管“黑名單”并將車型、車牌、企業等信息向社會公開,同時依法予以處理或處罰。對于列入監管“黑名單”或一個綜合性能檢驗周期內3次以上監督抽測超標的營運車輛,生態環境和交通運輸部門將其所屬單位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對于一年內超標排放車輛占其車輛總數10%以上的運輸企業,交通運輸和生態環境部門將其列入“黑名單”或重點監管對象。(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2019年7月1日前,建立公安交管、交通運輸、生態環境等部門重型柴油車監管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實現道路車流量、入魯車流量、超標排放重型柴油車處罰等數據共享。(省公安廳牽頭)
加大道路監督執法抽測力度。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公安交管、交通運輸等部門聯合執法的常態化路檢路查工作機制,嚴厲打擊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基本消除柴油車排氣口冒黑煙現象。大力開展排放監督抽測,重點檢查柴油貨車污染控制裝置、OBD、尾氣排放達標情況。通過黑煙抓拍系統,實現對冒黑煙柴油車輛的非現場執法并及時實施處罰。各市在重點路段對柴油車開展常態化的路檢路查,在秋冬季適當加大檢查力度。(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強化集中停放地入戶監督抽測。督促指導柴油車超過20輛的重點企業建立完善車輛維護、燃料和車用尿素添加使用臺賬,并鼓勵通過網絡系統及時向當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傳送。生態環境部門要在物流園區、工業園區、貨物集散地、公共交通場站等車輛集中停放地,以及物流貨運、工礦企業、長途客運、環衛、郵政、旅游、維修等重點單位,按“雙隨機”模式開展定期和不定期停放地監督抽測。對于日常監督抽測或定期排放檢驗初檢超標、在異地進行定期排放檢驗的柴油車,作為重點抽查對象。在機動車集中停放地和維修地開展入戶檢查,并通過路檢路查和遙感監測,加強對高排放車輛的監督抽測。各市每年秋冬季期間入戶檢查、路檢路查、遙感監測的柴油車數量,自2019年起不低于當地注冊柴油車數量的80%。(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
加強重污染天氣期間柴油貨車運輸管控。在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各市應加大部門聯合綜合執法檢查力度,對于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依法嚴格處罰。鋼鐵、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以及沿海沿河港口、城市物流配送企業,應制定錯峰運輸方案,原則上不允許柴油貨車在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期間進出廠區(保證安全生產運行、運輸民生保障物資或特殊需求產品,以及為外貿貨物、進出境旅客提供港口集疏運服務的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的車輛除外)。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可根據重污染天氣應急需要,督促指導各市重點企業和單位建設管控運輸車輛的門禁和視頻監控系統,監控數據至少保存一年以上,確保落實應急運輸響應要求。(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優化柴油貨車行駛通道。指導各市制定高速公路和國省道干線公路重型車輛跨省、市快速通行主通道及副主通道的路線設計方案,優化重型車輛繞城通道,減少城市建成區機動車污染。(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在入魯主要路口,每周開展外埠柴油營運貨車排放檢查行動,對達不到排放標準的,予以依法處罰并實施勸返。(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三)強化排放檢驗和維修治理。加強排放檢驗機構監督管理。按照國家要求,推行除大型客車、校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以外的其他汽車跨省異地排放檢驗。2019年7月1日前,排放檢驗機構應在企業官方網站和辦事業務大廳顯示屏通過高清視頻實時公開柴油車排放檢驗全過程及檢驗結果。采取現場隨機抽檢、排放檢測比對、遠程監控排查等方式,每年實現對排放檢驗機構的監管全覆蓋。對于為異地車輛開展排放檢驗比較集中、初次排放檢驗合格率異常的排放檢驗機構,作為重點對象加強監管。嚴格執行國家在用汽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強監管。嚴厲打擊排放檢驗機構偽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報告等違法行為,依法依規撤銷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證書,予以嚴格處罰并公開曝光。(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
強化維修單位監督管理。交通運輸、生態環境部門督促指導維修企業建立完善機動車維修治理檔案制度,并加強監督管理,嚴厲打擊篡改破壞OBD系統、采用臨時更換污染控制裝置等弄虛作假方式幫助機動車所有人通過排放檢驗的行為,并依法依規對維修單位和機動車所有人予以嚴格處罰。(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
建立完善在用汽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I/M制度)。各市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等部門建立排放檢測和維修治理信息共享機制。排放檢驗機構(I站)應出具排放檢驗結果書面報告,不合格車輛應到具有資質的維修單位(M站)進行維修治理。經M站維修治理合格并上傳維修治理信息后,再到同一家I站予以復檢,經檢驗合格方可出具合格報告。I站和M站數據應實時上傳至當地生態環境和交通運輸部門,實現數據共享和閉環管理。按照國家要求,研究制定汽車排放及維修有關零部件標準,鼓勵開展自愿認證。鼓勵支持M站多配備具有機動車檢測維修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2019年年底前,建立實施I/M制度。監督抽測發現的超標排放車輛也應按要求及時維修。(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牽頭)
(四)加快改造淘汰老舊車輛。推進老舊車輛淘汰報廢。制定老舊柴油貨車和燃氣車淘汰更新目標及實施計劃,采取經濟補償、限制使用、嚴格超標排放監管等方式,加快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柴油貨車、采用稀薄燃燒技術或“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對于達到強制報廢標準的車輛,依法實施強制報廢。2020年年底前,完成國家下達的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對納入淘汰范圍的車輛,不予辦理變更、轉移登記及核發檢驗合格標志。提前淘汰取得《報廢汽車回收證明》并購買新能源貨車享受中央財政現行購置補貼政策。按照國家要求,積極研究建立與柴油貨車淘汰更新相掛鉤的新能源車輛運營補貼機制,制定實施便利通行政策。(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牽頭)
對達到強制報廢標準、連續三個檢驗周期未檢驗,以及經維修或采用污染控制技術仍無法達標排放的車輛,應當依法實施強制報廢。加強路面稽查,將報廢車輛信息納入緝查布控系統,一經發現依法實施強制報廢。根據國家修訂的《機動車強制報廢標準規定》,縮短營運柴油貨車使用年限。(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等牽頭)
(五)推進“天地車人”一體化監控體系建設和應用。加快建設完善全省互聯互通的“天地車人”一體化的機動車排放監控系統。利用機動車道路遙感監測、黑煙抓拍、排放檢驗機構聯網、重型柴油車遠程在線監控,以及道路和停放地的路檢路查和入戶監督抽測,對柴油車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實時監控。按照國家要求,全部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實現國家、省、市三級聯網,確保排放檢驗數據實時、穩定傳輸。構建全省機動車超標排放信息數據庫,實現超標排放車輛的信息共享。推進重型柴油車車載診斷遠程在線監控系統建設,實時監控油箱和尿素箱液位變化,以及氮氧化物排放情況。2019年年底前,50%以上具備條件的重型柴油車安裝車載診斷遠程在線監控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2020年1月1日起,將未安裝車載診斷遠程在線監控系統的營運車輛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安裝車載診斷遠程在線監控裝置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且穩定達標排放的柴油貨車,可在定期排放檢驗時免于上線檢測。(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財政廳牽頭)根據工作需要在柴油車通行主要路段建設遙感監測點位,建成國家、省、市聯網的遙感監測網絡和系統平臺,并進行國家、省、市三級聯網。(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加強大數據分析應用。各市建設機動車超標排放信息數據庫,通過國家機動車排放信息平臺每日報送定期排放檢驗數據和監督抽測發現的超標排放車輛信息,實現省內注冊地與使用地對超標排放車輛的聯合監管。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溯源超標排放機動車生產和進口企業、污染控制裝置生產企業、注冊登記地、排放檢驗機構、維修單位、加油站點、供油企業、運輸企業等,實現全鏈條的機動車環境監管。加強對排放檢驗機構檢測數據的監督抽查,對比分析過程數據、視頻圖像和檢測報告,重點核查定期排放檢驗初檢或日常監督抽測發現的超標車、非本市注冊登記的車輛、運營5年以上的老舊柴油車等。各傳輸通道城市對上述重點車輛排放檢驗數據的年度核查率要達到85%以上,其他城市要達到80%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青島海關、濟南海關牽頭)
(六)推動柴油貨車相關行業集約化發展。推進排放檢驗機構和維修單位規?;l展。鼓勵支持排放檢驗機構通過市場運作手段,開展并購重組、連鎖經營,實現規?;?、集團化發展。著力培育一批檢驗服務質量好、社會誠信度高的排放檢驗機構成長為地方或行業品牌。鼓勵專業水平高的檢驗機構在產業集中區域、交通樞紐、沿海沿河港口、偏遠地區以及消費集中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提供便捷的網絡化服務。對于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多場所檢驗檢測機構的,按照國家規定簡化手續。鼓勵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信譽好的維修企業連鎖經營。嚴厲打擊清理無照、不按規定備案經營的維修站點。(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牽頭)